2017農業部印發高致病藍耳豬瘟清除
來源: 發布時間:2018-06-13 15:36:43
農醫發(2017) 1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畜牧獸醫(農牧、農業)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畜牧普醫局,部屬有關事業單位,各有關單位:根據《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要求,為有效控制和消滅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癌,我部組織制定了《國家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治指導意見(2017 2020年)》 和《國家豬瘟防治指導意見(2017- 2020年))?,F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農業部
2017年3月20日
國家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治指導意見(2017--2020年)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 -2020年)),有效控制、逐步消滅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導意見。一、防治現狀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豬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該病自2006年暴發以來,發病率、死亡率高,對我國養豬業造成嚴重危害。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治工作。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總體部署,堅持預防為主,切實落實免疫、監測、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等各項綜合防治措施,加大防控工作力度,疫情發生幾率明顯下降,目前僅在局部地區星點狀散發,感染辛總體維持在較低水平,全國防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目前病毒污染面依然較廣,毒株類型復雜,特別是新傳入的美洲變異株流行范圍不斷擴大,混合感染較嚴重,防控難度大,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二、防治目標
在不斷提高養殖場(戶)防疫能力的基礎上,到2020年底,全國核心育種場達到凈化標準(即連續24個月以上無臨床病例,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野4毒感染病原學和抗體檢測陰性);其他養殖場戶達到穩定控制標準(即連續12個月以上臨床發病率≤5%)。
三、防治思路
繼續堅持以預防為主的防控方針,以源頭控制、分類指導、梯度推進為防治原則,以養殖場(戶)為防治主體,以疫病凈化為防治重點,不斷完善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嚴格落實免疫預防、監測凈化、檢疫監管、應急處置、無害化處理等綜合防控措施,積極開展場群或區域凈化工作,降低發病率,壓縮流行范圍,逐步實現凈化目標。
四、防治措施
(一)免疫預防
各地要根據流行狀況和風險評估結果,及時制定實施本轄區的免疫方案,并做好免疫效果評價。必要時,可將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納入本省(區、市)強制免疫病種補助范圍。
養殖場戶要根據不同防控階段,制定實施免疫方案,逐步實現從免疫控制到免疫退出。穩定控制階段,國家核心有種場禁止使用活疫苗:其他養殖場戶應根據流行毒株監測結果,科學使用活疫苗。凈化階段,在嚴格落實生物安全措施前提下,退出免疫。
(二)監測凈化
各地要加大疫情監測力度,及時準確掌握病原分布和疫情動態,科學評估發生風險,及時發布預警信息。要選擇一定數量的養殖場戶、屠宰場和交易市場作為固定監測點,持續開展監測。
養殖場要按照“一場策、病一案”要求, 根據本場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凈化方案,有計劃地實施監測凈化。在穩定控制階段,重點開展免疫效果監測,達到良好的免疫保護后,加大病原學監測力度;在凈化階段,要以血清學監測為主、病原學監測為輔。通過撲殺陽性動物,逐步培育建立陰性種豬群和后備豬群。國家核心有種場要優先開展監測凈化工作,發揮帶動作用。
(三)檢疫監管
各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要強化生豬產地檢疫和居宰檢疫。逐步建立起以實驗室檢測和動物衛生風險評估為依托的產地檢疫機制,不斷提升檢疫科學化水平。強化生豬移動監管,特別要做好跨省調運種豬產地檢疫和監管工作。要規范跨省調運電子出證,實現檢疫數據互聯互通。
(四)應急處置
各地要結合實際,制定應急預案,健全應急機制,充實應急防疫物資儲備,強化應急培訓和演練,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一旦發生疫情,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立即按相關應急預案和防治技術規范進行處置。
(五)生物安全管理
各地要積極推動實施“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生豬業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要嚴格動物防疫條件審查,指導養殖場戶落實衛生消毒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要督促生豬養殖場戶做好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工作。養殖場戶要嚴格落實防疫、生產管理等制度,構建持續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護體系。
(六)評估驗收
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控制凈化場群的評估驗收制度,適時開展場群、區域的穩定控制和凈化評估驗收。
達到凈化標準的種豬場,可向當地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提出評估驗收申請,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應根據種豬場性質逐級上報至地市級或省級畜牧獸醫管部門,或農業部獸醫局。國家核心育種場由農業部組織評估驗收,省級原種豬場由省級點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評估驗收,其他種豬場由地市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評估驗收。
縣(市、區)達到穩定控制標準(即連續12個月以上臨床發病率<5%)時,由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提出申請,地市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初審合格后,報請省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評估驗收。
達到凈化標準的種豬場和達到穩定控制標準的縣(市、區)要做好監測凈化維持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根據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轄區內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治工作負總責。各地畜牧獸醫部門要在政府的統領導下,與有關部門加強協作,及時制定實施方案,認真落實各項措施,確保按期實現防治目標。
(二)強化技術支撐
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加強資源整合,強化科技保障,提高防治科學化水平。要依靠地方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豬藍耳病實驗室的技術力量,發揮專家委員會作用,分析流行動態,加強技術指導,提出政策措施建議,為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與豬藍縣病實驗空簾切配合,積極開展監測和流行病學調在工作,發現病原學陽性樣品應及時送豬藍耳病實驗審進行分析鑒定,及時掌握病原變異情況。
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要加強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和診斷制品質量監管以及疫苗免疫效果評估。豬藍耳病實驗室要持續跟蹤病原分布、病毒變異情況,分析疫苗南株與流行毒株的匹配性,加強疫苗和診斷試劑等技術研究,提出防控對策建議。
(三)強化政策保障
各地要加大對實施凈化的養豬場和區域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率先實現防控目標的區域和養豬場在項目申報、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對在防治工作中做出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四)落實經費保障
進一步完善“政府保障,分級負責,養殖者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經費投入機制。各級畜牧獸醫部積極協調財政等有關部門,依法將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預防、控制、撲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檢疫監督和無害化處理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并積極配合財政等有關部門加強相關經費監管,確保經費??顚S?,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動員和引導社會各界為防治工作提供支持,統籌安持社會各方資源。
(五)加強宣傳和國際合作
各地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加大防治知識宣傳力度,提開公眾防疫意識,提高科學養殖水平。要制定實施防治培訓方案,定期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升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
加強與聯合因糧農組織(FA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加強與東南業等周邊國家防控合作和信息交流。開展多邊、雙邊防控交流與合作。
六、監督與考核
各地畜牧魯醫部門要按照本指導意見要求,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農業部將對各地區防治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定期督查指導。
國家豬瘟防治指導意見(2017--2020年)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 2020 年)),有效控制、逐步消滅豬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因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導意見。一、防治現狀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出血性和致死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1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該病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給養豬業造成較大經濟損失。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豬瘟防治工作。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總體部署,堅持預防為主,實施免疫與撲殺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加大防控工作力度,全國豬搞投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報告起數明顯下降,流行態勢比較平穩,感染率較低,防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據監測,2015年全國豬場個體感染率0.15%。但目前部分養殖場依然存在病毒污染,與其他豬病存在一定程度混合感染,控制和凈化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二、防治目標
在不斷提高養殖場(戶)防疫能力的基礎上,到2020年底,全國所有種豬場和部分區域達到豬瘟凈化標準,并進步擴大豬瘟凈化區域范圍(凈化是指連續24個月以上種豬場、區域內無豬瘟臨床病例,豬瘟病毒野毒感染病原學檢測陰性)。
三、防治思路
繼續堅持以預防為主的防控方針,以源頭控制、分類指導、梯度推進為防治原則,以養殖場(戶)為防治主體,以疫病凈化為防治重點,不斷完善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嚴格落實免疫預防、監測凈化、檢疫監管、應急處置、無害化處理等綜合防控措施,積極開展場群或區域凈化工作,降低發病率,壓縮流行范圍,有效清除病原,逐步實現凈化目標。
各省(區、市)畜牧魯醫部門J應加強豬瘟源頭控制,以縣(市、區)為單位作為豬瘟防治基本單元,以點帶面,從種源入手扎實抓好種豬場豬瘟凈化,帶動商品豬場凈化,逐步實現縣(市、區)凈化目標。鼓勵有條件的省(區、市)實施區域化管理,建設無豬瘟區和無豬瘟生物安全隔離區(無豬瘟企業)。
四、防治措施
(一) 免疫預防
各地要繼續對生豬實施全面免疫,及時制定實施免疫方案,做好免疫效果評價。必要時,應將豬瘟納入本省(區、市)強制免疫病種補助范圍。
對防疫條件好且開展凈化工作的種豬場,經省級獸醫主管部門備案同意后,可不實施免疫:其他養殖場戶均需對豬實施全面免疫。
(二)監測凈化
各地要持續開展疫情監測工作,加大病原學監測力度,及時準確掌握病原遺傳演化規律、病原分布和疫情動態,科學評估豬瘟發生風險和疫苗免疫效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要選擇一定數量的養殖場戶、屠幸場和交易市場作為固定監測點,持續開展監測。
養殖場要按照“一場一策、病一案” 要求,根據本場實際, 制定切實可行的凈化方案,有計劃地實施監測凈化。
加大監測力度,及時撲殺野毒感染種豬,培育豬瘟陰性種豬群和后備種豬群,逐步實現凈化目標。實施豬瘟凈化的種豬場和區域應制定切實可行的凈化方案,分階段開展工作,積極推進無豬瘟區和無豬瘟生物安全隔離區(無豬瘟企業)建設。國家核心育種場要優先開展監測凈化工作,發揮帶動作用。
(三)檢疫監管
各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要強化生豬產地檢疫和居幸檢疫,逐步建立以實驗室檢測和動物衛生風險評估為依托的產地檢疫機制,提升檢疫科學化水平。強化生豬移動監管,特別要做好跨省調運種豬產地檢疫和監管工作。要規范跨省調運電子出證,實現檢疫數據互聯互通。
(四)應急處置
各地要結合實際,完善應急預案,健全應急機制,充實應急防疫物資儲備,強化應急培訓和演練,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一旦發生疫情,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立即按相關應急預案和防治技術規范進行處置。
(五)生物安全管理
各地要積極推動實施“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生豬業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要嚴格動物防疫條件審查,指導養殖場戶落實衛生消毒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要督促生豬養殖場戶做好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工作。養殖場戶要嚴格落實防疫、生產管理等制度,構建持續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護體系。
(六)評估驗收
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凈化場群的評估驗收制度,適時開展場群、區域凈化評估驗收。
達到凈化標準的種豬場,可向當地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提出評估驗收申請,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應根據種豬場性質逐級上報至地市級或省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或農業部獸醫局。國家核心育種場由農業部組織評估驗收,省級原種豬場由省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評估驗收,其他種豬場由地市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評估驗收。
縣(市、區)達到凈化標準時,由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地市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初審合格后,報請省級畜牧獸醫主管部]組織評估驗收。達到凈化標準的種豬場和縣(市、區)要做好監測凈化維持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根據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轄區內豬瘟防治工作負總責。各地畜牧獸醫部門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有關部門加強協作,及時制定實施方案,認真落實各項措施,確保按期實現防治目標。
(二)強化技術支撐
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加強資源整合,強化科技保障,提高豬瘟防治科學化水平。要依靠地方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豬瘟實驗室的技術力量,發揮專家委員會作用,分析流行動態,加強技術指導,提出政策措施建議,為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與豬瘟實驗室密切配合,積極開展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發現病原學陽性樣品應及時送豬瘟實驗室進行分析鑒定,及時掌握病原變異情況。
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要加強豬瘟疫苗和診斷制品質量監管以及疫苗免疫效果評估。豬瘟實驗室要及時借鑒國際疫情監測及預警先進經驗,建立完善精癌疫情監測預警模型和數據庫:持續跟蹤病原遺傳演化規律、病原分布、投情動態,分析技苗毒林與流行毒株的匹配性,監測疫苗的臨體免疫效果,加強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等技術研究,提出防控對策建議。
(三)強化政策保障
各地要加大對實施凈化的養豬場和區域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率先實現防控目標的種豬場和縣級區域在項目申報、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對在防治工作中做出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四)落實經費保障
進一步完善“政府保障,分級負責,養殖者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經費投入機制。各級畜牧獸醫部門積極協調財政等有關部門,依法將豬瘟預防、 控制、撲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檢疫監督和無害化處理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并積極配合財政等有關部門加強相關經費監管,確保經費??顚S?,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動員和引導社會各界為豬瘟防治工作提供支持,統籌安排社會各方資源。
(五)加強宜傳和國際合作
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加大豬瘟防治知識宣傳力度,提升公眾防疫意識,提高科學養殖水平。要制定實施防治培訓方案,定期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開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
加強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0)、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防控合作和信息交流。開展多邊、雙邊防控交流與合作。
六、監督與考核
各地畜牧獸醫部門要按照本指導意見要求,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農業部將對各地區防治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定期督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