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大戰”席卷生豬養殖業
“不是誰都能把豬養好,誰養殖成本控制得好,誰就能立于行業不敗之地。”中部地區一生豬育種企業負責人林鄰近期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
2022年,生豬市場價格大幅波動,上市豬企業績分化明顯。數據顯示,A股目前共有37只豬肉概念股,實現盈利的豬肉股占比在80%左右。其中,牧原股份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120億元~140億元,同比增長73.82%~102.79%;正邦科技預計2022年虧損110億元~130億元,是唯一一家虧損超百億的上市豬企。
“我預測,2023年生豬出欄量會與2022年持平,豬肉價格波動也會同步收窄。”一國有生豬養殖企業總經理張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23年生豬養殖戶要賺錢不能光靠規模,還得拼成本優勢和管理能力。成本控制正成為生豬養殖企業追求的核心競爭力。
“成本大戰”席卷生豬養殖業
成本是反映生豬養殖企業生產經營指標之一。“成本控制大戰”正席卷生豬養殖行業。
張云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稱,有成本控制和管理優勢的養殖戶會有正常利潤,但是管理、成本沒競爭力的散戶會被淘汰出局,“我估計今年生豬養殖行業虧損面會維持在30%左右”。
2月7日,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的2月份第1周畜產品和飼料集貿市場價格情況顯示,全國豬肉平均價格27.87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3.5%,同比上漲6.1%。全國30個監測省份豬肉價格全部下跌。
隨著豬價下跌,豬企不得不紛紛調整發展策略重心,各大養豬龍頭企業都將降成本作為中心工作。
東興證券研報認為,在豬價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把握成本的確定性是最為關鍵的,占據成本優勢的企業具備更高的業績增長彈性和投資價值。
面對豬價走跌的市場行情,《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生豬養殖企業紛紛通過控成本、提技術,把降本增效付諸行動。養豬成本控制成為豬企2023年重點工作,并都提出了明確量化指標,即生豬養殖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左右。
牧原股份2022年12月份公司生豬養殖完全成本略低于15.5元/公斤,而在2021年初公司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2023年生豬養殖成本仍有下降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成本、飼料原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牧原股份成本仍然能夠持續下降,除了加強生產管理,逐步解決由于發展過快導致的隱性成本上升外,前期在智能化方面布局所帶來的效率優勢也逐步顯現。
新希望2022年初設定養殖成本目標是16元/公斤,但到2022年第四季度成本達到16.7元/公斤。在16.7元/公斤成本基礎上,2023年公司設定的養殖成本目標降到15.5元/公斤。
新希望表示,2023年有信心對成本進行相應管理,爭取能夠追上優秀的同行,或者拉近和優秀同行的距離。
2022年,溫氏股份全年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約8.6元/斤。溫氏股份表示,初步擬定2023年全年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目標為7.7元/斤左右。
“15元/公斤的生豬養殖成本可以讓養豬戶立于不敗之地。”林鄰認為,生豬養殖在成本控制上存在巨大空間,以斷奶小豬成本為例,成本浮動區間在300~500元/頭,在不同養殖戶之間有200元的成本調節空間。這也就意味著“誰的養殖效率高,成本控制得好,賺錢效益就越明顯”。
繞不過去的生豬產能調控難題
能繁母豬存欄數是生豬供給的先行指標。生豬養殖周期較長,能繁母豬存欄量的變化決定了8~12個月后的生豬出欄數量,而生豬出欄數量決定了豬價的拐點。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近年,官方會議和行業文件都將生豬產能控制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2021年9月,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確定,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為4100萬頭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萬頭。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到,要“落實生豬穩產保供省負總責,強化以能繁母豬為主的生豬產能調控”。
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召開畜牧獸醫統計監測工作視頻會議強調,要持續抓好生豬產能調控,加強監測預警,優化政策措施,壓實調控責任。
一位生豬行業人士指出,能繁母豬是豬肉供應的“總開關”,只要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動保持在合理區間,仔豬生產就有保障,豬肉供應就能大體穩定。
從能繁母豬產能看,截至2022年末,能繁母豬存欄量仍為4390萬頭,略高于產能調控綠色3700萬~4100萬頭合理區域上限。
“不虧損養殖戶都不會離場,生豬產能多肉價自然上不去。”張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22年四季度以來養殖戶集中二次育肥,豬肉市場供給過度導致肉價暴跌,部分養殖散戶深陷虧損,再次打擊了市場的投機心態,這就是產能過剩的結果。
“能繁母豬存欄數是理解生豬產能的一個維度。其實,有多少豬舍就有多少生豬產能,現在在建或將建的養豬豬舍項目規??蛇_10億頭,而中國豬肉消費僅6.5億頭。”林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短期通過二次育肥即可上產能;中期來看,養殖戶基于大量閑置的豬舍、種豬、人等要素,擴大生豬產能可半年內實現。尤其當行業形成統一擴產能的市場預期時,生豬行業將再現產能過剩局面,那對生豬行業將是場災難。
“生豬養殖行業要保持一種理性,過去豬肉價格暴漲刺激養殖戶,市場投機風氣盛行。經過近兩年的市場調節,沒有養殖經驗和技術沉淀的養殖戶紛紛退場,大家對激烈競爭的生豬養殖業有了充分認知。”張云坦言,生豬養殖企業要基于自身資金、人才和管理能力作出科學評估,切忌冒進,要量力而行上生豬產能。
(應受訪者要求,張云、林鄰為化名)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2023年第4期